close

東京地鐵,像是有好幾個台北車站連在一起似的。
但是奇怪的是幾乎再每一站,有多少人下去,就有多少人上來;換句話說,有多少人要上來,就有多少人該下去。

坐車最怕經過台北車站,老是一堆人迎面擠上來,說是大站嘛,下去的人倒也不多,總之是遠不如等著擠上車來的人。倒楣一點的,站在月台上,要等到第三班才輪得到自己上車。藍線的話,一到忠孝復興站就會一股腦的下去一堆人,車廂瞬間變得好寬敞。

 

東京卻很奇怪,本來以為一到新宿或是上野之類的大站,八成就是擠上加擠了,其實卻不然。倒也不是不擠,擠還是擠的,只是一節車廂內,如果即將上來三十個人,那麼至少也會先下去個二十八個。

至於下一站的新大久保,如果只下去兩個,大概也只會上來這麼兩三個。
若是從新宿往下,到了原宿,也是下去多少人,就差不多也上來多少人,基本上同時段內擁擠度不變。

有趣的是,以新宿到原宿為例,往前往後各推兩三站作為假設的pick up範圍,總的加起來也不超過八站;那麼也就是說,以山手線上每三站有一大站而言,不討論轉車之前的travle過程,其實東京人在日常通勤上的旅行距離基本上可能不長(僅討論山手線環狀區域),而這種易上易下的現象,是不是說明了城市的(這條線上)點與點之間的發展是近乎均值的,因此電鐵扮演的角色顯然不是長途輸送,而是三至五公里範圍內的代步呢?

拉遠一些說,或許這種現象比較容易發生在大蘋果般的大都會區,原本發展起來各區域各有各的進度,到了某時候,大家都到達一個高度了,所以在外人眼裡看起來,就像是一整塊滿滿吸飽了水的海綿一樣;與其說是飽和態,倒不如說是懸浮溶液中的異相混合。是區域間的近乎均值發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tt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